2017年,学校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和“市场化办学,精细化管理,品牌化提升”的办学理念”,根据企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认真实施盐城市教育局关于职业学校“六个一”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东台经济社会发展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盐城市文明单位、盐城市“五四”劳动奖章标兵单位、盐城市工会工作先进集体、东台市综合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东台市技工学校)创建于1958年,经过近60年的风雨历程和几代职教人的辛勤耕耘,学校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江苏省四星级职业高中、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首批10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主体建设单位之一、江苏省“‘3+4’中职对接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首家县级分院。
学校规划用地758亩,分沿海、台城两个校区,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其中沿海校区占地600亩,拟分两期建成,其中一期工程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现已建成投入使用),学校现有教职工324人,在籍学生3172人。
近年来,学校始终牢记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紧紧围绕东台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合理设置各类专业,开设数控技术、电工电子、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计算机、财会、服装、旅游、商贸等10多个专业,其中有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会计等6个省品牌(示范、特色)专业,建有数控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汽车运用与维修和建筑工程施工5个省级实训基地。有机电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2个省课程改革试验点,建有98个校内实训实习室,校内实训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建有36个大中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共实施了“3+4”中职对接本科、五年制大专、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综合高中、职业高中和社会培训等七个类别的学历与资格教育,学校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江以北地区唯一校外办学点。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推进“三个到位”
学校通过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重组的集聚效能,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大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一是组织保障到位。针对办学规模相对较大、校区分散、专业建设要求高的实情,提出“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思路,通过深入调研,认真讨论,合理确定了两个校区的办学定位,并于今年暑假调整到位。落实校区管理责任,构建分管校长牵头的校区管理团队,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办公室、督导室做好协调、服务、督查工作。继续推行系部二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明确管理权责,有力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落到,提高了管理效益。二是项目实施到位。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发展要求,按年度工作计划分解成常规项目、创建(拓展)项目、创新项目,明确各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责任,促进目标完成情况和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2012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并获得2200多万元的中央财政及配套建设资金支持; 201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为“3+4”中职对接本科项目试点学校;201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单位;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基础功能水平的不断提升。三是考核推动到位:学校通过推行年度目标制、部门负责制、班组责任制、校务轮值制、工作月报制、述职测评制等“六制”管理,促进了干部自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增强。同时,根据校区、部门、系部工作的不同特点,拟订了中层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细则,以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为重点,以学习情况、工作绩效等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在学校管理中的引导、推动和激励作用,促进了行政团队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聚焦教改,实施“三大项目”
一是推进信息化教学:借助“国示范校”建设之机,建成盐城市“智慧校园”,优化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运用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微课与职业院校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被评为省优秀课题,朱文静同学的作品《美食记》在2017年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盐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中,我校获得两个一等奖,盐城市信息化实训教学竞赛项目,杨阿华、方涛、梅晓荣老师荣获平面锉削组一等奖。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创建江苏省“智慧校园”。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目标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大力推行“两单导学”,即理论课的“活动单导学”和技能实践课的“任务单导学”。编写印发了校本交流教材《走进课改》,促进了课改工作和有效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提升技能教学水平。贯彻落实省“五创”工作精神,高度重视技能教学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赛促教,推进技能教学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较好地促进了“一书五证制”培养目标的达成。我们通过阶段性技能目标考核、技能“双月赛”等活动,促进了师生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连续多年参加省市技能大赛获奖人数和等级均列盐城各县、市、区中专校之首,学校被评为盐城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2017年师生参加盐城市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5个,二等奖22个,其中46名师生代表盐城市参加2018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19个项目32个组别的竞赛。
(三)规范管理,注重“三个完善”
根据省教育厅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学校自身实际,重点抓实“三个完善”。一是完善方案。学校按照省市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调研各专业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科学把握专业结构体系,认真分析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制订和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师生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指南、管理有要求。二是完善制度。针对人才培养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修订、完善、健全了一些规章制度,如《学校教学质量和过程控制程序》、《学期教学督查规定》、《学校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学校教科研工作考核办法》、《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保证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完善考核。加大力度,重点考核系部教学管理工作、教师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情况、教育教学过程、技能训练实效、终端质量绩效,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走向规范。近年来,学校对口高考成绩一直居于盐城市前列,本科达线率“六连冠”;中专班和五年制大专班学生的专业知识达成率、技能证书通过率逐年提升。
(四)创新德育,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五维一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五维一体”指快乐学习培养素质、快乐活动养成素质、快乐实践强化素质、快乐运动拓展素质、快乐环境提升素质。认真开展青蓝结对活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重视校系学生二级自治组织的架构,并指导他们在日常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还大力推进快乐晨读,选编优秀的国学作品浸润学生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盐城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德耀东台》教育读本首发仪式、盐城市职业教育开放活动周启动仪式等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以国家级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为契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强、友爱的体育精神,传承弘扬校园足球文化,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017年7月,学校被命名为“国家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学校篮球队参加东台市“12.9杯”篮球赛,男队获冠军,女队获季军;男篮参加省职业学校篮球比赛获第三名。学校男女足球队参加东台市足球比赛双获冠军;田径队参加东台市中小学生田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排球队参加省职业学校第三届排球赛获第五名。二是“三同步”,变封闭状态为协调同步。立足确立以对接地方产业与融合地方文化同步,改革德育课程与建设校园文化同步,推进技能实训与社会实践同步的快乐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台城校区坐落在范公堤畔,学校秉承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人文精神和范公筑堤的拼搏精神,不断拓展“能”文化。学校沿海校区侧重建设强调“包容?追求”的海洋文化。学校被盐城市教育局授予“文化建设实验学校”。三是“四平台”,变传统模式为创新发展。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通过搭建学生创业指导平台、职业能力测试平台、心理咨询中心平台、职业素养评价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学生创作的商业计划书《丝语发绣坊》、《三贤堂艺文合作社》连续两年在江苏省商业计划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江苏省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得全国创业精神大奖和最佳项目奖。参加团省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科协和省学联联合开展的“挑战杯——彩虹人生”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学校被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首届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红十字会示范校。
(五)服务发展,做实“三个对接”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创新办学模式,实施“三个对接”,打通政、企、行、校合作的直通道。一是学校对接园区建设。优化两个校区的办学定位,台城校区瞄准对口高考,主攻学历提升,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沿海校区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园区产业特色,主攻技能训练,开展以机械电子、汽车工程、建筑工程和财会商贸等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教育。二是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加快学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搭建了“政、校、企”合作平台,与22家来自开发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组建了盐城市新材料产业职教联盟,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组建校企合作平台来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三是课程对接职业标准。学校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设置教学内容,确定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企业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标准,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实践环节的实施等。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开设行业学院、校中厂、厂中校、电商实战、创业育人、社会服务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磊达旅游、领胜电子、科森数控、森虎商贸、上海电气等订单班的开设,为企业的未来用工储备了后续技术技能型人才。
(六)队伍建设,搭建“三大载体”
办好学校,人才是基础。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精准服务”的理念,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努力建设符合学校发展、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宣传“是舞台成就了演员”、“没有小舞台,只有小演员”的思想,引导教师种好自己的口粮田、责任田、实验田,并力争种出丰产田。学校通过制订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青蓝工程结对、建立名师工作室、“做学教合一”实验、开展专题论坛、“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课堂教学能力大赛、教师基本功竞赛、优秀课和优秀论文及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校本化成长。2017年教师参加省课堂教学大赛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盐城一等奖2人,盐城二等奖4人,盐城三等奖3人;微课大赛盐城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信息化实训大赛盐城市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二是出台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学校先后出台和修订了教职工奖励办法、教育教学“十佳标兵”评比办法、名师工作室考核奖励办法等,并在评先评优、晋职晋升时实施倾斜,较好地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目前,学校有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2人,省中心教研组成员4人,45位同志被评为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国家级和出国培训。先后选派6名同志参加出国培训、23名同志参加国家级培训、160多名同志参加了省级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教师去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通州、淮安等地参观学习,请南京大学商学院郑称德教授、常州市教科院党委书记张桂春来校作专题报告,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思考
(一)认真贯彻教学诊断工作的要求,全面强化教学质量的阶段管理和目标达成,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聚焦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把每一个学生都锻造成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技术工人。
(二)进一步加快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步伐,主动与市内名企业联姻,吸纳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丰富、实用的资源,深度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有计划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以适应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三)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加强省联院分院的建设,真正做到各项组织工作和业务管理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3+2”、“3+3”、“3+4”、“5+2”高职办学质量和水平,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以谋求规模的扩展。在过去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把企业的生产线“引进来”,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创业能人和项目“请进来”,把我们的专业老师“送出去”,积极扶持创办师生共同参与的创业项目,努力探索、研究和变革职业教育办学的模式。
(四)尽快完成ci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紧紧依据我校的人文底蕴和办学实际,深挖、拓展“范公文化”和“海文化”的内涵,找准文化与职教的结合点。进一步提炼和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为师生创建一个充满书香和人文气息的美好家园。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将以此次视导为契机,按照“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路,不断增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的紧密度、不断深化课程建设与规模企业对接的融合度、不断加强教学工作与实习岗位对接的有效度,狠抓内涵,砥砺前行,努力为东台经济社会发展和江苏沿海大开发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